- 孩子喜歡和父母頂嘴怎麼辦?
- 上了高年級的孩子,字寫得又慢又難看,該如何改善?
- 孩子犯錯後很誠實的承認,要不要處罰?
- 孩子初入小學,卻因從未接觸過注音,進度跟不上,以致挫折感很大,怎麼辦?
- 孩子是否愈打愈頑皮,該如何正確輔導?
- 幼兒幾歲開始學習比較理想?有那些應注意事項?
- 家長如何協助孩子安排充實的暑假?
- 孩子似乎不喜歡復習,怎麼辦?
- 陪孩子一起學習,有什麼益處?
- 孩子升上高年級後,是否要參加補習班?
- 孩子不打就不肯好好寫功課,怎麼辦?
- 用錢做為給孩子的獎勵,適不適當?
- 苦口婆心說半天,孩子就是不聽,一體罰馬上有效果,可是大家都說要用愛的教育,怎麼辦?
- 孩子說謊話,要如何改善?
- 孩子缺乏上進心,該如何輔導?
- 孩子集中力不夠,怎麼辦?
- 如何不給孩子學習的壓力?
- 如何輔導三歲前的小孩?
- 孩子該由爸爸管教還是媽媽管教?
- 對於害羞、不敢發問的孩子,該怎麼辦?
- 孩子功課不太好,對將來會不會有不良影響?
- 是否應該讓孩子學多種才藝?
- 怎樣教孩子支配零用錢?
- 孩子功課時好時壞,怎麼辦?
- 如何使孩子對數學有興趣?
- 孩子對「玩」覺得永遠不夠,該如何協助他(她)?
- 該如何幫助孩子渡過情緒低潮?
- 孩子沒有處理自己事物的能力,不會收拾東西,一切都弄得亂七八糟的,事事需要家長幫忙,怎麼辦?
- 參加跳級或資優班考試好不好?
- 孩子很任性,怎麼辦?
- 孩子是左撇子怎麼辦?需不需要改成右手?
- 以前小時候喜歡念書,現在不喜歡念書,怎麼辦?
- 陪孩子念書,該陪多久?
- 孩子不太適應團體生活怎麼辦?
- 陪孩子一起學習,有什麼益處?
- 孩子好勝心強,不容許自己學習上發生錯誤,怎麼辦?
- 是否該為孩子選擇明星學校?
- 為孩子訂定生活規範,他卻常不遵守,怎麼辦?
- 三代同堂時,若父母親與自己教養小孩的方式不一樣,該如何呢?
- 孩子有口吃,話講不清楚,有沒有辦法糾正?
- 女孩是否天生都較不喜歡數學?
- 兄弟姐妹間常常會爭寵,該怎麼處理這種情況?
- 孩子很驕傲,別人比他好時就說沒什麼了不起,反之,則氣勢凌人;該如何引導?
- 選擇幼兒用鉛筆該注意那些事項?
- 邊寫功課邊唱歌有沒有關係?
- 用什麼方法使爸爸一起關心、參與孩子的學習?
- 如果孩子資質高,是否該讓他超越正常的教育?
- 雙胞胎小孩常彼此比來比去,要怎麼引導較好?
- 孩子每次睡覺都要頻頻催促,不但要說故事,而且講了又講,仍然不肯睡,怎麼辦?
- 幼兒練習寫字時,要如何避免傷及手腕?
- 鼓勵太多會不會有反效果?
- 粗心的孩子要如何輔導?
- 孩子正值小學一年級,但學校教的加、減法卻常會算錯,怎麼辦?
- 教養孩子採放任型輔導比較好,還是緊迫盯人比較好?
- 如何加強孩子的榮譽感?
- 孩子未足齡,提早入學好不好?
- 孩子月考成績不好,怎麼辦?
- 有時問孩子問題,他們會故意答錯或佯裝不知,怎麼辦?
- 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?
- 孩子不笨,但無論做什麼、學什麼,持續力都很短暫,怎麼辦?
- 孩子在家很乖、很聰明,到了學校卻很反常,怎麼辦?
- 幼兒該念那些書比較好?
- 如何有效引導孩子進行自我思考?
- 對沒有主見或獨立性較弱的孩子,家長該如何輔導?
- 孩子很少自動寫功課,如果對他稍微說話重一點就哭,該如何輔導?
- 反抗性強、愛唱反調的孩子該如何輔導?
- 孩子非常喜歡講話,有沒有關係?
- 孩子喜歡拿自己和父母小時候作比較,是好現象嗎?
- 對於害怕上學的國小新生,應該如何開導?
- 對於責任感不夠的孩子,我們該如何引導改進?
- 學功文那MPM要不要放棄?功文式教育和MPM有何不同?
- 妹妹較早學習,所以哥哥在進度上落後,妹妹會有情緒上的反應,該怎麼辦?
- 孩子二歲,寫功課都要媽媽陪,怎麼辦?
- 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孩子早日達到I線以上?
- 孩子對功文功課很有意願,但對學校功課則很隨便,怎麼辦?
- 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?
- 同時學英文、國語會不會影響孩子的認知?何時學英文為佳?
- 孩子不喜歡閱讀,怎麼辦?
- 孩子回家不寫教材,該如何協助?
- 孩子是使用左手的,應該改過來嗎?
孩子喜歡和父母頂嘴,家長通常頗為注意,甚至給孩子相當的處罰。以傳統的觀念來看,孩子頂嘴等於是「犯上」,當然不允許;但社會日益進步民主,一切講求開明和人性化,教育及親子關係亦然,孩子愛頂嘴,父母不宜動輒以為大逆不道,而必須耐心地找出原因,尋求解決之道,和孩子共同成長。
首先,要多方面探討,為什麼孩子喜歡和父母親頂嘴,有些孩子因媽媽比較溫和而敢和她頂嘴,家長要及時勸導;或是評量家長的行事是否合理公平,能讓孩子心服口服;當然,也可能是孩子回嘴時,心中早有積怨,已醞釀很久,例如,常因父母對待兄弟姊妹時厚此薄彼;其實,孩子有時只是嘴巴抱怨,不是真的要頂嘴,探討一下孩子為什麼會有此行為很有必要,若孩子只是模仿他人或媒體上的惡行,作胡亂式的頂嘴或抗爭,則務必要嚴格地加以糾正,同時儘量減少孩子接觸此類不良的模仿對象和機會。
另外,父母應以身作則,避免爭吵,家庭保持和樂融洽的氣氛,孩子在此薰陶下,自然會中規中矩。
要糾正孩子無謂的頂嘴,可以先和孩子約法三章,初犯原諒,第二次警告,第三次則要處罰。而且要確實執行,父母尤其不可心情好便原諒,心情不佳時加重處罰,如此才能收到嚇阻孩子喜歡頂嘴的效果。
字體寫得難看又慢不外就是握筆的方式不對,運筆勾劃的過程瑕疪太多,以及練習不夠等等因素造成。到了高年級要再糾正,困難度較大,但只要有耐心還是可以有效調整。
首先檢查孩子手指及手掌的姿勢,或許沒有絕對正確的握筆法,但人的生理結構大致相同,只是習慣不同罷了,所以只要不太怪異,應該都可過關。
其次是實際在紙上運筆的過程,一筆一劃該從何處著手,順序如何,中間又該如何轉化銜接,通常學校老師都已經教導過了,如果能完全比照,應該都可以寫出相當工整美觀的字體出來,否則,就是孩子自己久了以後忘記,或疏於練習而走樣,或是隨性龍飛鳳舞,字當然好看不起來,這就要從基礎工作做起,一個字一個字好好練習。
心理因素也很重要,小孩子沒耐心,拿起筆來匆匆揮灑,也不能期望寫出太好的字,如果要他好好的寫,說不定其實寫得不錯呢 ?有些孩子字寫得特別大,經常不能把字乖乖地擺在小方格裡,這時可利用一般的記帳簿先練習阿拉伯數字,把字縮小了,再寫國字,慢慢就可以改正過來。
此外,練習書法,或臨摹別人的字,也是相當可行的辦法。
西諺有云:「誠實是最好的策略」,通當它還可以被當作是一種美德,而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小時候誤砍果樹的故事,也讓許多小朋友深切了解,坦承自己的錯誤,應該是可以被原諒的。
但是現實的考量,往往會比單一事件的推論複雜些。一旦孩子犯錯,又能誠實的去面對,這種態度固然是值得家長欣慰,惟「坦白從寬」還是得看情形,如果誠實成了一種逃避責任的習慣性策略,顯然也不是父母所願意的教育方式。
聰明的現代父母碰到孩子犯錯,首先應該了解他的動機及整體事情的嚴重性,並且嘗試藉此機會教孩子明辨是非對錯,同時幫助其建立負責任的觀念。當然,如果孩子已經知道自己錯,應該就算是有相當的是非判斷能力,這時要強調的就是「責任 」問題。 例如,第一次犯錯且誠實認錯,可以明確告訴孩子「不予處分」,但須先通知若再犯或者形成習慣性,就不能再「沒事」了。處罰的方式當然可以仔細研究,扣零用錢、作家事,甚至體罰等都可以視情況進行,不過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能夠自然接受。
另外,也要嘗試讓孩子處理善後,或許可以使孩子在其中產生更多的體認,說不定比處罰更具正面的效果。父母還是要留意的原則包括:平常要以身作則,避免有不當的示範,否則孩子會無以適從。同時對孩子的要求也不能過當,以大人的標準加在他們身上是很危險的。
目前是有不少孩子讀過幼稚園或者特定的研修班,因而在上小學之前就學過注音符號,但還是有相當部分的學生在未入學之前從未接觸過;基本上,小一的老師於課堂上應該假設大家都沒有學過,從頭按部就班,仔細地教導,這樣對學生來說才公平。在種種狀況下,孩子實在覺得自己因此跟不上進度,家長宜特別關心,加強輔導,以免他們一開始即充滿挫折感,真的輸在起跑點上,影響日後長遠的學習。
首先,我們要多給予孩子鼓勵,告訴他「能知道自己有些不足」,就表示他不笨,只是因為以前沒有和別人一樣,事先學過,此刻只要急起直追,必然很快就可以趕上進度。這時,媽媽的角色特別重要,得經常和學校老師連絡,多溝通孩子的學習狀況,並在家裏配合輔導,例如可以多利用相關的卡片、錄音帶等等幫助孩子。另外,媽媽要多跟孩子說國語,讓他在實際生活的運用中加深印象,提升效果。而提早認識一些國字也有助於孩子注音符號的學習,師長可視情況搭配使用。談到這裏,個人更要建議儘快學習「 功文式國語 」,因為它可以透過各種教具,從基礎開始系統性的幫助孩子學習,其中,即有先學國字的過程,對於加深孩子注音的認識相當有益。
而且,學了功文式國語之後,孩子也會變得喜歡看書和學習,讓他一輩子受用無窮。
基本上,「打」就不是個適當的管教方式,雖然在某種狀況下,可以產生一些作用,但也要相當的謹慎,否則,你的孩子可能不只是變得「愈頑皮」而已。
其實,現代一般的父母在接受過新式的教育理念後,通常都已經知道體罰責罵的缺點,而之所以仍會採用,有時是貪圖它的「方便有效」,有時是父母本身育兒的觀念還是有些偏差,有時是情緒失控所致。
無論是以上那一種情形,家長都得由自己檢討起,畢竟家長行事舉止對子女的成長具有絕對的影響。何況現在已經不是講究「棒下出孝子」的時代,人們逐漸了解孩子雖小,也有基本的人格和尊嚴,管教時首要避免傷到子女的自尊,凡事循循善誘,輔以關愛和鼓勵才是上策。著名的「比馬龍效應」即已證明,小孩子會依著大人的期望去發展前進,所以大人根本不必動手或動怒,否則極易在他成長過程中烙下痛苦的記憶,對其一生都有負面的作用。
而家長在情緒失控下進行這件事,尤其危險。目前由於社會競爭激烈,人們生活非常緊張,壓力日益沈重,大人在面對子女時往往又是一天中最是身心俱疲的階段,如果子女剛好很皮,或不聽管教,或刻意唱反調,的確會叫人氣得跳腳,但這並不表示父母就可以「打」孩子。
大人要學會設法紓解自己的情緒,緩和在生活中所承受的壓力和焦慮。孩子是自己的心肝寶貝,可不是「出氣筒」;只要耐心來引導,孩子會懂事的。
相信比較常接觸最新幼教資訊和理念的家長都可能知道,幼兒學習是愈早愈好,因為許多專家發現,人類的腦部從出生後就迅速發展,腦細胞容量在六歲左右即達到完成成長的百分之八十。所以及早給予啟發和學習,是現代父母應該把握的事。
如果能夠由胎教就開始,當然是更為理想,我們欣慰的發現,有部分的媽媽已經開始默默進行這項工作,例如他們懂得在懷孕期間即不斷對肚子裏的胎兒說話,聽音樂或童謠。
或許短時間看不出特別的成果來,但已經有許多國內外的實例證明,這樣的胎兒在出生後,學習能力特別強。
幼兒的學習其實就是遊戲,這方面大家都沒有疑議,許多人也懂得利用一些輔助教具如童謠、卡片等來配合,增加孩子學習的興趣。
這時,孩子學習情緒的帶動及培養要特別留意,要多給他們讚美與鼓勵,使他們覺得在進行一件讓父母、讓很多人都高興的事,而且即使自己隨性恣意的發揮也不至於遭到太大的阻喝或壓力,這只是一種感覺,卻可教孩子在愉快美妙的氣氛中成長。
另外,學習環境的塑造也很重要,父母不但要把家庭經營得溫馨和諧,有利於學習的軟硬體工具齊全,家裏也不能過於嘈雜,生活作息也要有規律,在各方面隨時給孩子作良好的示範,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原則。
這是家長每年都會碰到的問題,多年來我們也連續作了許多的探討。雖然大體上的原則及方向都是不變的,但是我們寧願每年都藉助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提醒家長一次,希望每回都能給家長新的啟發,也能對不斷在成長中的孩子有所幫助。
首先,家長自己對此就得有正確的概念,暑假期間漫長,若不能幫助孩子作一個良好的生活規劃,他們很容易茫然徬徨,竟日不知所終,即使坐下來讀書,也不會專心。所以家長要先與孩子就這方面仔細討論,取得共識。
但其中,家長切忌太過主觀,必須多給孩子參與發言的機會,畢竟這是他們自己的假期。
平常學習期間功課壓力負擔相當沈重,放長假的作息自然要有所不同,一般來說,也要讓孩子有暫時鬆一口氣的感覺,課業分量要大幅減輕。
而正因為分量減輕,更要將它們用在最重要的部分,也就是要利用這個機會,及時補強較弱的學科及學力。這個時候讓孩子自學自習是最恰當不過了,例如練習作功文式教材,想要補足不強地方可以回頭從較低階的部分再復習;如果希望更進一步提升學力,也可以作超越學年的學習;或者增加每日習作的張數,這些都是值得採用的方式。
其他,像學業與生活的結合,如生態的觀察、簡單的理化實驗等等,都是平常較無充分時間進行,又可有效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的項目,應該多鼓勵孩子進行。除了學業外,我們當然希望孩子有全方位的發展和成長,家長也要多支持他們從事包括藝術、運動、遊戲等方面的活動,這些都對孩子的人格及身心健康有莫大的助益,並可增強親子關係,促進家庭和諧。
其實,這些活動除了自己安排外,外面也有許多單位或團體在策劃主辦各種才藝或夏令營,父母可針對孩子的興趣性向去選擇,應該會受到他們的歡迎才對。
另外,像引導孩子參與家庭事務,如讓他們分擔家事,可以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及家庭觀念。所有活動的時間分配,要有彈性,不可過緊,也不能太鬆。以上所述都是基本原則,父母宜依自家的情況去靈活運用,相信都可以讓孩子過一個充實豐富的暑假。
復習通常是指針對已經學過的功課,再不斷重新加以演練,由於是曾經唸過的,復習的工作極易受到孩子的忽略,這部分家長真的要特別留意。
孩子往往會說:「我知道啦!我會了!不必再看了!」等到考試一來在同樣的心理作祟下,隨便看一看,結果考出來的成績不盡理想,可能還弄不清楚到底問題出在那裏?
其實,復習的功能和精神主要在求其熟練和融會貫通,許多學生或許初步理解了一些課業上的問題,但不注重反覆練習的功夫,不夠熟練自然影響其整體學力和實力,尤其考試是在特定的時間內進行的,臨場表現和實力有絕對關係。只有多練習才能激發自己舉一反三,融會貫通的能力,並在特定時間內把題目解得更精確無誤。
家長和老師必須讓孩子真正認識復習和反覆練習的重要性,而且復習的方法不是照著書本唸,或者循著記憶去把已經知道的答案重新寫一遍就好,而是要確實用腦筋去想,每一次都是一個新的思考練習,這樣的復習才有功效。
除了讓孩子了解復習的好處,還可以用誘導的方式,例如採遊戲方式或多給予鼓勵讚美;另外,教學法不要太僵化,多留意孩子的個別差異,同時引導孩子每次都由較簡單的部分復習起,數量不必多,有做就好。
只要孩子能夠因此由復習中得到好處,自然會重視它。
陪孩子一起學習都是漸進的,隨興式的,但這點常為父母所忽略,往往自以為「曾經也是小孩」就以自己的觀念和標準去考量孩子學習的過程及效果。這種「想當然爾」的想法,易造成教養上的偏差,因此和孩子一起學習,實際了解他們,未嘗不是成為好父母的途徑之一。這也是所謂「親子學習」,箇中樂趣更可使父母育兒時備感輕鬆愉快。
在學習過程中,父母首先應觀察的是,孩子能否專心一致集中精神。當然,此時在旁的大人也不宜過份干涉,而應讓他們自我發展,只要在必要時給予適當的鼓勵與讚美,讓孩子覺得學習是件很快樂、很有趣的事,無形中便可培養學習的興趣。
學習的路本來就是漫長的,父母若能給予適當的關懷,則可幫助孩子達到成功的目標,也可減低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因偶爾失敗而產生之挫折感。國內數學專家楊維哲教授說:「成功能建立信心,信心即能帶來更多的成功。」假設若孩子一開始學習時,即能在父母陪伴下建立良好的學習模式,佐以父母以身作則的行為典範,相信必能養成正確、有效的學習習慣而終生受益。
最後我願強調,無論孩子學習任何事物,父母若能站在孩子的立場、角度,客觀衡量他們所學習的事物、性向,並多給予鼓勵和引導,則陪孩子一起學習、成長,是難得又有益的工作。正如古人所訓誨的「教學相長」,不但使之有良好的學習態度、方法,對親子關係亦有很大的助益。
一般國中都會進行能力分班,而中學的考試也較嚴格,所以很多父母在孩子升上小學五、六年級後就開始緊張,執意讓他們上補習班,希望孩子能提早進入狀況,尤其不要落在人後,以期將來能編在比較好的班級。
補習班是講求效率和成果的地方,要利用短時間達成目的,自然有一些特殊的教法和進度,如果不是十分了解其優缺點,隨便讓孩子去補習,可能造成反效果,且扼殺其學習興趣。
一般說來,補習班的優點是:- 容易讓學生有競爭意識,因為大家有相同的目標。
- 沒有足夠學習能力的孩子往往會覺得很吃力。
- 偶爾休息一、兩次可能會跟不上進度。
- 老師比在學校中沒辦法照顧到每一位學生。
- 孩子可能只學會一些解題的技巧,沒有真實的能力,一知半解,如此,變成什麼都得靠死記來應付。
- 要有明確的動機、強烈意志
- 要能靠自己力量學習
- 能和老師輕鬆交談
- 要在學習方法下功夫
- 有不懂的地方當天就要弄懂
總之,補習班固然能提高某一些學生的考試成績,但並不見得適合每一個孩子,而且也不一定會持續進步。因此,補習與否得要在各方面考慮清楚後,再做決定。
孩子真的不打就不寫功課嗎?這值得每一位遇到此問題的家長深切探討反省。其實,沒有任何小孩子天生討厭學習的,那一個孩子不希望能討得自己父母的歡心,或表現好的一面給父母看呢?為何還如此無知地惹父母生氣呢?
先建議家長多想想,就孩子來說,是否有何困難,例如功課或負擔太多了。特別是目前國內升學主義盛行,課業繁重,而父母親愛子心切,通常還會送子女們到才藝中心或升學補習班,如此一來,往往超過孩子所能負荷的範圍,造成他們莫大的壓力,因此孩子很可能就會採取消極反抗的方式去面對這種處境;而所謂「不願寫功課」的現象,或許即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。
所以,父母親應避免陷入狂熱的教育中,一天到晚只知道要孩子「讀書,讀書」「做功課,做功課」,嘮叨個不停,不但得不到效果,反而容易讓孩子對學習「倒胃口」。且若不找出孩子消極抵抗的真正原因,頻頻以打罵的方式來逼迫他們,更是要不得。
打罵往往只是父母在求好心切下的一種情緒宣洩反應,對孩子通常只有負面的效果,更嚴重的是極可能完全破壞孩子的學習興趣。
如果你的孩子已經到了不打不做功課的地步,父母應冷靜下來,嘗試了解孩子,對一個拒絕寫功課或讀書的孩子,首先消除他對寫功課的抗拒心理,化解他心中「寫作業是痛苦」的印象,進一步再求建立起「自我管理」的習性。
因此我建議:- 了解孩子現階段的實力、特質。
- 尊重孩子的能力,給他表現的空間。
- 設下他容易達到的目標,以鼓勵他向前學習。
- 協助孩子恢復信心,提高學習欲望。
- 適時給予讚美,在家張貼寫好的作業。
- 堅持且持續地誘導他學習。
如此,即可使孩子的課業態度由「討厭」轉為「喜歡」,那怕每天只是短短的十幾二十分鐘,也要讓孩子在書桌前,培養學習氣氛,從喜歡做的學科開始,再接著寫功課,相信「把孩子帶到水邊,同時要他喝水」,這並非不可能的事。只要尋出癥結,激發其自主意願就行了。
鼓勵孩子、獎賞孩子到底應該以物質還是精神為主呢?可說見仁見智,當然這二者都有不少家長採用,尤其是物質方面,由於十分具體,所以往往是很好的誘因。以錢來獎勵孩子,雖然可得到相當效果,但若家長未能把握分寸,也很容易扭曲孩子的價值觀念,種下功利思想的種子,造成意想不到的惡果,這是不可不注意的。
嚴格來說,諸如在學生崗位上用心學習而得到好成績,或在生活上表現良好,其實都是孩子份內應該做的事,適度加以肯定或鼓舞有時亦有其必要。但獎勵必須求技巧,家長不能隨興所至、漫無標準,特別是近年來國家經濟及生活水準提升,社會上日益彌漫暴發戶及奢靡的風氣,金錢的誘惑已使得許多大人迷失,何況是心性未成熟的小孩!
所以用金錢來作為獎勵小孩的工具時,態度和方式都須比用其他方式更為謹慎。家長即使荷包滿滿,平常出手大方慣了,也切忌動輒掏出大額鈔票來「賞」小孩,或者純粹以金錢及物質獎勵來作為約束、引導孩子的手段。這樣一元化的做法很可能讓他們以為金錢取得容易,或養成浪費奢侈及追逐物質慾望的拜金主義。
事實上,除了金錢和物質外,獎勵孩子的方式很多,比如說,可以和孩子說說貼心的話,拍拍他的頭、抱抱他,讓他獲得心靈的滿足,或帶他去書店任他選擇喜歡的書,或答應他去奶奶家、去郊遊(做他想做而平時不能做的事)等,其他如去博物館、親子館、天文台、動物園,也是很溫馨的獎勵方式。另外,有特別好的表現時,不妨給予特殊的獎賞──如出遠門旅遊、出國。據個人所知,有對父母以暑假帶孩子去日本迪斯做為目標,在一年之初與孩子約法三章,果然七個月後,孩子養成一些好習慣,「贏得」旅遊機會,進而培養了十分親密的親子關係。
總之,雖然給予金錢也具有某種精神上的意義,但畢竟不能濫用,它僅是諸多方法之一~孩子最終極的需要是父母的愛,如何妥善的表達,實在值得為人父母者用心斟酌思量。
俗語說「養不教,父之過,教不嚴,師之惰」「玉不琢不成器」,又有人說「棒下出孝子」,所以在中國的傳統教育中,體罰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。然而現今的教育理念已隨著民主觀念而更改,苦口婆心是現在身為父母及老師必備的修養。
但是即使父母們想這樣作,往往卻會因孩子經常犯錯而按耐不住就動手體罰,孩子也真的會因體罰馬上改正,故而常常令父母或老師們覺得似乎打罵比講理的方式來得有效果。
不過,一個巴掌揮去或大聲責罵之後,問題是否真的結束了?孩子只是一時屈服在父母及師長的威權之下,在他的心理上可能是充滿更多的疑惑憤怒。
從教育心理學的觀點來看,體罰會減低孩子的學習熱忱和興趣,會打擊孩子的自尊和自信,以致於形成一些不良的反應,例如:倔強、剛愎自用,或自卑、自大、畏縮、情緒不穩,甚而有欺負弱小的暴力傾向等等,這些反應對孩子以後的人格發展,絕對有不良影響。
事實上對孩子的表現,父母常會認為不如所願,但有時原因不一定出在孩子身上,而是大人的情緒或是觀念不佳,例如,有的父母把對孩子的期望訂得太高,一旦沒有達到標準則會用各種方法管教,造成親子間的緊張,這點身為家長應該先作一番仔細的反省,有則改之,無則勉之。
接著,當孩子不聽話或做錯事時,家長們要先控制自己的情緒,不要動不動就要體罰,而宜先探討孩子做事的動機,如果是出於善意的,但做的結果是不好的,我們要先謝謝他的好意,然後告訴他不好之處及如何改進,避免下次犯同樣的錯誤。
但是孩子若是故意的,第一次時不妨好言相勸並且指正他,誠如孔子所說「不教而殺謂之虐」;第二次再犯時則再提醒並「預告」處罰的方式,第三次則務必依其犯錯的內容,做約定的處罰,讓孩子知道父母是言出必行的,言而有信才足以服人,這也能給孩子一個學習的機會,並改正其錯誤。
而處罰的方式,有幾點原則是必須謹守的:- 出發點必須基於愛心,如前所述,用情緒來處罰非但不能令孩子心服口服,更是一種錯誤示範。
- 就事論事,切忌把以往的過錯又加進來算總帳。
- 顧及孩子的感受,孩子的想法和成人不一定相同,聽聽孩子的說法,也讓其學習尊重別人。
- 不要公開進行。
其實,一般人都有說謊話的經驗,謊話又有善意、惡意之分,或只是略帶誇張而已,但小孩子說謊話往往是家長所不能容忍的事,身為父母該如何去面對或改善這個問題呢?
首先要了解孩子說謊的背景及原因。一般說來,五歲以前的幼兒不太懂得說謊,此時的孩子純以自我為中心,現實與幻想也混淆不清,往往把期望的事當成真的,或有時會想與同伴競爭,希望贏過別人而誇大其辭。
依照心理學上的研究發現,孩子說謊的原因不外以下幾點:- 模仿。
- 父母親是孩子的一面鏡子,父母親不經意的謊言,往往會被孩子誤認為說謊是一件有趣又好玩的事。另外,也可能是同輩間互相影響。
- 模仿。
- 逃避責罵譏笑。
- 逃避責罵譏笑。如果父母對於孩子的要求過於嚴苛,或經常取笑孩子不好的行為,那麼孩子即可能以說謊來逃避責罵。
- 逃避責罵譏笑。
- 換取讚美、同情或權利。
- 當孩子發現吹噓自己的能力或表現,可以獲得好處時,他會一再嘗試。
- 換取讚美、同情或權利。
- 引人注意。
- 特別當父母忙碌時,其目的其實很單純,只不過想喚起父母的注意和關心。
- 引人注意。
當您發現孩子確實在說謊時,首先,應避免生氣謾罵,找機會以和藹的態度與語氣跟孩子交談,技巧地找出孩子說謊的原因,設法尋求解決之道。
若發現孩子說謊的原因來自模仿,除開導他之外,父母應時時警惕自己。若是為避免責罵譏笑,父母則需要調整對孩子的管教態度,減少其壓力。
同時,家長除了強調說謊的壞處外,也可在孩子勇於說出實話的情況下,給予肯定和鼓勵,讓他們體認這才是最佳的做法。
其實小孩子說謊,並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,孩子都擁有一顆純真之心,會說不實的話多半只是出自他們的想像或好玩,只要不過分,大人毋須過於憂慮。
加強親子關係的連繫,多和孩子親近,讓親子之間搭起一座互吐心聲的橋樑,並給予正確的行為觀念,讓孩子能坦誠、愉快地與您相處,正是防止孩子說謊的不二法門。
小朋友在作文中常會提到「我長大要當科學家」「我以後要當警察」「將來要當總統……」等。這孩子們純真的表現。
然而為什麼有時孩子年齡漸長,卻對考試考不好、事情做不好,顯得愈來愈不在意,真不由得不令大人懷疑他們的上進心到那裡去了?
孩子會一時喪失上進心,主要有下列幾種原因:- 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,造成孩子心理負擔過重,特別是在屢戰屢敗的情況下,長久達不到父母的要求,當然會引發孩子自暴自棄的心理,而磨損他們上進的企圖心。
- 孩子缺乏信心,凡事都要先徵詢父母的意見,才敢去做,如此孩子缺少主動積極的態度,也無法指望其具有樂觀進取的意志。
- 父母過於放縱,養成孩子好逸惡勞的習性,日常生活即是茶來伸手,飯來張口,對功課也是馬馬虎虎,不知用心。在他們的想法中根本不須太過認真;或只想付出一點點努力即要有很大的收穫,如此,就很難會有上進心。
- 幫助孩子樹立適當的努力目標~若昧於現實,不考慮孩子的程度而給予過高期望,會帶給孩子失敗與挫折,這是孩子上進心轉弱的重要因素,假若過於放縱,凡事馬虎,根本沒有目標,亦會讓孩子喪失自我努力的上進心。因此,多和孩子溝通,了解其程度再協助其樹立適當的努力目標,常讓孩子有成功的喜悅,建立成就感,自然可慢慢地激發上進心。
- 適時的鼓勵與安慰~成長的過程中,不可能沒有失敗的經驗。但若在失敗時,家長能適時伸出援手,給予安慰、肯定、鼓勵,不但可建立自信,也可激發孩子上進。
- 發覺並多肯定孩子的進步與優點~由於求好心切心理影響,家長會特別注意孩子的缺點,或刻意去強調,容易給孩子造成困擾。其實孩子的優點更值得去肯定。孩子的缺點也並非永遠不變,只要有一點點改善,家長即應立刻給予嘉許,相信他們會順著大人的鼓勵去發展,無形中有助其養成上進心。
- 提供孩子模仿學習的對象~如常與孩子討論名人傳記的內容,讓孩子有效法的動力。
根據調查統計,孩子的集中力會因年齡而有階段性的差異,以所能維持的時間來說,六歲以下五~十分鐘,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約十~二十分鐘,國中則約二~三十分鐘。
由於孩子專注的時間相當短,加上天生好動,因此家長才會認為欠缺集中力,但事實上,孩子們還是會有精神非常集中的時候,例如看卡通影片或看漫畫故事書或打電動玩具等,且所能持續的時間往往超過上述標準,可見孩子並非不能集中。
探究孩子不集中的原因,通常有下列幾項:- 生理因素:
- 健康不佳或太累,如感冒或小兒過敏引起之鼻炎、氣喘。
- 感覺統合系統不良,如孩子的手、眼、腦、口、耳之間彼此協調性不夠,或單一系統發育較慢,或還未成熟,都會使孩子產生做事緩慢、易錯、集中力不足等現象。
- 心理因素:
- 沒有興趣不想做,如學習內容或所做的事偏難,孩子根本不會做。另外,如缺乏同伴、缺乏鼓勵讚美等也會影響其熱忱。
- 有心事,或心中記掛著某些事。
- 環境與生活配合不良:
- 周圍太吵,如出入走動人太多,家裏有客人,電視機開太大聲,或住家附近舟車人馬喧嘩。
- 孩子本身生活習慣不佳,或家長溺愛,造成精神散漫、依賴性重或缺乏自主性。
- 家長給予孩子太多的壓力,例如嚴格要求字體、成績,造成孩子過慮而不能集中精神。
針對上述的種種原因,家長當然要設法一一克服改善,同時也不能忽略,孩子維持集中力的時間會隨著年齡成長而遞增,因此對於不同年齡層的孩子有不同的處理方式,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例如幼兒的學習要以遊戲的方式來帶動,引發興趣以增長集中時間。當然,年齡稍長的孩子首重興趣與環境氣氛的培養。
在培養孩子興趣方面,家長除了慎選玩具外,還要注意配合孩子的需要與發展,假如玩具超出孩子的能力或太簡單,他就不會感到興趣,更遑論培養集中力了。
同時,要轉移孩子對於遊戲的集中力專注於學習,最好的方式就是重視孩子的學習,參與孩子的學習,讓孩子感覺到只要專心完成一份工作或作業,即會有肯定與鼓勵的掌聲。當孩子產生做的意願,集中力也自然轉移,時間久了孩子對學習也就能培養出專注的態度。
- 生理因素:
常言道:「有壓力才會進步」,但是過重的壓力卻可能把人家壓得喘不過氣來。就孩子而言,最好是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。
為了避免過度的關心和要求,導致孩子恐懼學習,家長應把握幾個原則:- 不要過份在意成績:家長或老師在衡量學生學習、認真的程度時,往往片面地從分數高低去認定,其實測驗或考試只能作為學生學習狀況的參考,並非絕對的標準,若太強調分數,可能導致孩子為得高分而不擇手段,造成學習及人格的偏差。
- 不要與他人比較:有時比較是刺激進步的原動力,適度的比較是可行的,但不要和別人比,應該和自己比,只要較以前有進步,就值得肯定,即使幅度有限,都宜給予肯定。
- 與孩子共同訂定學習目標:最適當的目標是「稍高於孩子現階段能力」,共同訂定則可使孩子有認同感。
- 適當的獎勵及關懷:這是整個學習過程中能源及動力的補給站,尤其當孩子陷入低潮無法突破時,關懷與獎勵就是孩子突破現狀的最大助力。
另外,明智的家長應自然地激發孩子的學習欲望,並為孩子塑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,如果孩子有拒絕學習的現象,宜找出原因,協助孩子克服。
俗語說:「三歲定終身」,雖然不見得有科學根據,但亦顯示前人於經驗中已發現三歲前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。
但強調早期教育並不是像有些人所誤解的,要塑造天才的教育,而只是希望趁著大腦正在發育階段時,能先給予好的教養和刺激。據了解,三歲小孩的腦細胞發展大約已有成人的65~70﹪,且由於仍屬一片純淨空白狀態,吸收力特強,值得好好引導啟發。或許正因為如此,現代父母對幼兒教育均非常重視,只是在做法上差異頗大,有人積極地讓孩子參與許多的才藝培養,也有人採取較放任的態度,隨孩子的喜好或個性去接觸,或不特別施予何種訓練,當然也有人只重視孩子的學習習慣和態度的塑造,有人因一時受到某種新觀念的影響,馬上改變,這些都不能算錯。
不過,在探討如何輔導幼兒前,須先接受每個孩子的吸收、反應能力有個別差異的事實,絕不能只一味求好心切,否則難免因操之過急而得不償失。另外,大多數三歲前的孩子固然好奇心很強烈,卻也很容易轉移注意力,故在未確定孩子的性向、能力前,尤不可貿然施加壓力,應多給予嘗試練習的機會。即使做不好,也要多鼓勵、多肯定,讓孩子們有信心面對自己所做的任何事,如此才能提升其學習的意願,且使其輕鬆快樂地學習,如此,孩子的能力多半能得到發揮、伸展。
一般說來,人的性格、氣質、智能等都約在三、四歲左右就定型了,所以這時幼兒雖然手不太能寫、口不太能說,父母應儘量讓孩子從遊戲中獲得學習的體驗與樂趣。運動和遊戲與幼兒身心的發展過程有密切關係,有了健全的體魄,才能吸收更多的事物,同時更能適應生活環境。
總之,輔導三歲前的孩子要生理和心理兼顧,家長既不必操之過急,也宜多掌握機會教育,並確信每一個孩子都會成長。則任何一位三歲前的孩子在家長耐心和愛心的栽培下,都有機會成為健全而有能力的人才。
在忙碌的現代社會,家長往往忙著生活瑣事,忙著工作養家,相對的在教育子女的時間上減少了許多。有時孩子犯了錯,被雙親的一方發現,這時除了糾正孩子外,也常會指責或埋怨另一方,如:「孩子都管不好」,或者是「都不管管孩子…」父母雙方很容易為了管教孩子的問題發生爭執,特別是有人認為對方在這方面付出不夠多的時候。遇到這種情況,一味的責備對方或互相推諉責任,不但於事無補,可能使事情益加複雜。
首先應好好溝通與協調,孩子究竟該由誰管?
其實問題本身主要還是來自於「男主外,女主內」的傳統觀念,在以往的社會,爸爸只管賺錢養家,偶爾才注意孩子的功課,其餘的管教幾乎都是由媽媽來執行。但隨著社會及經濟環境的發展,已婚職業婦女愈來愈多,夫妻之間誰主外、誰主內,已經很難再用簡單的二分法去判定。
事實上,孩子是藉由父、母雙方才來到世界,教育孩子當然是父母共同的責任。這也是父愛和母愛的具體表現,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。
不過,的確也有些情況無法由父母二人一起管教的,比如父親出外工作,很久才能回家一次,因此平常的管教工作就得由母親一人負責了。但父親不可因此忽略自己所能扮演的角色,例如每次回家都要關心孩子的近況,並給予適當的鼓勵,如此孩子也能同時感受到來自父母雙方的愛。
值得注意的是,父母不但負有相同的責任,且要能步驟一致,避免互相矛盾衝突。例如媽媽希望孩子做功課,而孩子卻寧願跟爸爸出去運動,就會產生問題;父母事先要經過協調、溝通觀念與作法,才不致使孩子莫衷一是。
了解孩子氣質、個性的最簡便方法是「觀察」,並詳作記錄;對於較害羞的孩子,主要的問題應該在於其缺乏「表達能力」。
人與人之間的溝通,必須要透過彼此適當的表現,才能把自己的意見傳達給對方,而用語言表達時,智力是首要條件,有智慧才能把意見條理清晰地藉語言表達出來。表達能力強的孩子,其智力方面的發育通常較為良好,性格也較開朗,並且很合群。
但除了智力的發育之外,還要深入探討品性、性格等方面的發展。例如孩子興緻勃勃要與大人溝通時,大人應該耐心的傾聽,試圖了解孩子所想、所希望的事,不能大意、忽略。這樣才能鼓勵孩子勇於表達,如孩子說得好時,不要忘了給予適當的稱讚,說得不好,也要耐心傾聽,並指導其正確表達方法。總之,要儘量滿足孩子的表達欲望。
另外,有些案例是因父母離異而造成小孩害羞,此時,應針對這方面作進一步溝通、輔導。父親、母親或相關的人士,平時應多接近他,讓孩子產生信心,並宜特別付出關懷與愛心,使孩子本身有安全感。對此類型孩子應以平常心看待,多讚美、多鼓勵。
總之,為人父母要承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,必須接受孩子也需要被尊重的事實,如能做好聆聽的工作,並常給予機會鼓勵其發言,親子之間應當無代溝可言,當然,也不會不敢發問。
大多數人總會以小孩成績的高低,來判定未來成就的大小,所以常常想運用各種方式讓孩子的成績突飛猛進,這是相當不客觀的;事實上,雖說幼稚園及小學教育為將來更高教育及社會教育之基礎,但是教育是永不間斷的,並不能因為幼時成績的好壞,就判定孩童一生的發展。
孩子的成績不好,對將來當然有影響,但也不是絕對的,必須考慮下面因素:
- 孩子的年齡-小學一、二年級的學生智慧的成熟度差異頗,大有些早熟,有些晚熟。對於晚熟的孩子,在學習上當然吃虧,但多數孩子在小四、小五之後,其間的差異就變小了。
- 孩子的學習態度-學習態度不好的孩子,多半成績不好。但有些孩子學習態度不錯,成績卻不太好,其中的原因就值得去探討了。學習態度,簡單的可從集中力、求知欲來探討。如果一個孩子在這兩方面的表現都不錯,而學校的功課不好,除了智力因素之外,還要看孩子喜歡不喜歡背書,對學校的課程、老師的指導、同學之間的相處等方面做一探尋。一般來說,只要孩子的學習態度不錯,那麼其在成績方面的表現就比較不用擔心。
- 孩子的基本能力-小學學童的基本能力,一是數學的計算力,二是語文的閱讀力。在數學方面,如果孩子計算速度不錯,而且正確率也很高就可以了。在閱讀方面,孩子喜不喜歡看書、看那方面的書、能不能一坐下來就看上一個小時或好幾個小時……,這些都是評判的標準。一般來說,閱讀層面廣,而且喜歡做長時間的閱讀,那麼學校成績不太好的機率是不大的;萬一孩子喜歡閱讀而功課不太好,只要數學的計算能力不錯的,那麼您還是可以不必擔心的。
孩子功課不好,其原因必然很多,或許是對某些科目較沒興趣,或許是學習習慣原本不好。當然,也有可能是父母及師長的教學方式不正確,我們應該做的是,找出原因,進而解決問題。
這裏還要特別強調,如果孩子在某方面的成績確實是因為興趣或是思考上的因素,造成績比較不好時,也請家長不要過度擔心,因為某些孩子或許對於分析思考、創造性的科目,比較有興趣,而有的孩子則對記憶性方面的科目比較內行。我們應該對於孩子較有興趣的科目,多給予鼓勵和激發,及早訂定孩子的學習目標,而對於孩子較沒興趣的科目,我們也要多予以培養、誘導,但是決不強求,或要求孩子一定要考90份、95分以上的成績,以免造成學習上的壓力,降低孩子學習的興趣。
總之,在個人的生涯過程裏,追求學校課業好不是目的,也非人生唯一的學習過程,在社會中我們經常可發現一些學生時代成績並不優異的人,在現階段工作上有好的表現,他們所憑藉的是後來的努力。在整個漫長人生旅途裏,學業成績畢竟是佔了一小部分而已,人生所需要求取的知識和經驗其範圍是很廣泛的。
同時,最重要的是人格是否健全、上進心是否旺盛、努力是否足夠等,只要具有以上幾項要件,深信前途都是燦爛光明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