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題:園所個案剖析
◎個案起源~~攻擊行為
這是我從事幼教工作以來第一次接觸到的特殊幼兒,他對我來說是一個
很大的挑戰。記得剛接到這個班,第一天開學時,爸爸帶著桓桓到教室來,
看到他那水汪汪的大眼睛,健康的膚色及可愛臉孔,只是有點微胖,當時感
覺這小孩很特別,爸爸說:「他很外向、坐不住、沒有耐性、是個左撇子,喜
歡到外面去玩,請老師要多關心與注意。」當時心想『這是孩子的本質』而
且怎麼頑皮,也不至於很皮,講不聽吧!可是事實不然,上課了,桓桓老是
坐不住,坐在椅子上不到五分鐘就會起來隨意的走動,最喜歡往教室外面跑,
常常趁我不注意或假藉要上廁所就尿遁了,如果看到我找他回教室,他就會
越跑越快,並且一副不理人的樣子,還邊吐口水、邊大笑,嘴裡還罵著:「白
癡、笨蛋」,每天你追我跑的戲碼都會上演好幾回。
回到了教室,他看到喜歡的東西,就會從小朋友的手上搶走或是丟東西、
打小朋友的頭,咬、捏小朋友,讓小朋友痛得哇哇叫,並朝著小朋友吐口水,
或故意躺在地上笑得很開心,在班級中經常會出現這般行為的問題,每一天
小朋友告狀都是,「老師,桓桓捏我」,「老師,桓桓對我吐口水」,如果
一一記下來的話,可能有萬里長城那麼的長。
桓桓的行為問題讓我傷透了腦筋,也一直困擾著班上的小朋友,他的種
種問題行為嚴重的影響到班級的秩序。於是我們想藉觀察、討論以及進行行
為處理策略,改善桓桓的行為問題,希望可以幫助桓桓像其他孩子們一般快
樂的學習。
一、生活結構
(一)家庭背景:
爸爸台灣籍,以貿易為生,親生媽媽目前在美國,可是爸爸與媽媽在
桓桓嬰兒時期就離婚了,桓桓是在一個單親家庭成長,也是爺爺、奶奶帶
大的,因為如此,給於桓桓物質享受是有求必應的,又是家中的獨生子,
因此爺爺、奶奶就很溺愛桓桓。
(二)居住環境:
桓桓居住環境良好,直到去年有了新的媽媽,爸爸才將桓桓由新店接
到士林一起住,家中很寬敞,對桓桓來說:是不錯的生活環境。
(三)父母管教方式:
父親的工作是很忙碌的,早上送桓桓來學校,晚上由新的媽媽來接回
家,父親的個性是中庸,很疼愛桓桓但是不溺愛,但是較不能接受桓桓是
個有特殊行為的小孩,認為他跟一般的孩子是一樣的,只是比較調皮不專
心而已,新的媽媽會主動關心孩子在校的情形。
二、生活情形:
桓桓生長在一個非常富裕的家庭,是家中目前唯一的一個孩子,只因爸
爸、媽媽離異,所以和爺爺、奶奶生活在一起,爺爺與奶奶加倍疼愛,希
望彌補媽媽的愛,因而給於的物質享受,是有求必應…,也就是茶來伸手
飯來張口,也捨不得讓他做點事,因為如此,他的自理能力很差,且與同
儕間的相處常有一些欺負小朋友的動作發生。
三、身心特質:
依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中的階段觀察而言,二到七歲的幼兒處在運思
前期(peoperational stage),這個階段幼兒的特徵為,能使用語言表達概念,
但有自我中心傾向;因為自我中心的思考方式,桓桓面對攻擊事件時,只
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事情,無法站在他人立場。例如:桓桓以為凡是看
到的東西就是他的,因此搶奪玩具、物品的「工具性攻擊」便經常出現。
※了解偏差原因:
(一) 從父母、手足、同儕中學來的行為習慣。
(二) 從攻擊行為中得到大人的關注與增強。
(三) 生活中的挫折過多。
(四) 社會的暴力事件頻繁。
(五) 大眾傳播媒體的錯誤引導。
(六) 家中父母管教風格不一致。
※親師溝通
桓桓的一些種種問題,已導致其他小朋友不敢接近他,可是桓桓很喜歡
和小朋友做朋友,只因在他的認知上,他覺得自已是對的,絲毫沒有感覺
已侵犯到他人了;老師發現桓桓越來越不能融入團體生活了,不管老師如
何的輔導,用各種策略,仍是無法改善桓桓的問題,也就告訴爸爸情形,
希望爸爸帶桓桓去做個評估,可是爸爸不認為自已的孩子有特殊問題,直
至最近,老師覺得事態嚴重,就做了書面的觀察紀錄表,發現桓桓很多的
行為動作,是會傷害小朋友的,因而再次與爸爸溝通,希望爸爸到學校實
地觀察桓桓在學校的行為表現,爸爸也發覺到了,因而決定帶他去做評估,
醫生說:是家庭教育問題,致使孩子有了情緒的障礙的問題。
四、輔導策略方式:
(一)蒐集資料:包含學校環境、個人身體、心理狀況和家庭環境以及教室內
個案目標行為的直接觀察;家庭環境方面將重心擺在家庭環境背景的分
析(包含家庭背景、居住環境、父母管教方式)。
(二)分析診斷:目標行為的描述(行為的特徵、發生過程、週期性)並且針
對個案目標行為的功能部分(掐人、吐口水、到校園中亂逛)做統計瞭
解。分析個案的目標行為與環境間的因素關係,探究目標行為與個體變
項間之關係,瞭解個案目標行為發生的原因。
(三)選擇輔導策略:使用行為改變技術和減敏感。
(四)實施輔導策略:在學校上課中進行。
(五)評估檢討:行為問題輔導成效檢討以及輔導成效評估。
五、處理原則
通常需要冷靜、客觀、採取一向關懷的態度,並收集影響問題行為的資
料,評估其因素為何,是別人所造成的,還是自己所形成的,再藉由行為觀
察來判斷問題的特殊兒是想告訴別人什麼。避免過快的將特殊兒歸類標籤
「你是有問題的」。
問題行為發生後到輔導的這段過程,教保人員是否拿捏到對的時機採取合
宜的輔導方式,而不是立即的制止問題行為的發生。
六、輔導技術
(一)同理反應。
(二)個人敘述。
(三)設限。
(四)治療者之身體姿勢。
(五)沉默。
(六)寬容。
學校輔導工作預防模式和處置計畫的關係,治療工作只是處理問題行
為的短期首要危機處理計畫而已,一個完整的處理計畫應主動結合其他的
現有的專業服務的計畫,這才是預防模式中的預防的工作。因此,目前輔
導的人力和專業,無論是預防或處置的模式,都應注重於幼兒需要的階
段。
七、結語
目前社會的特殊兒很多,大多因素是來自家庭因素或教養問題,加上家長對於孩子的寵愛等等行為,造成孩子發生問題行為的機率上升;雖然班上的桓桓有很多的行為問題,也是來自家庭因素,不過爸爸也是很關心的,桓桓給我在工作上帶來極高的挑戰,我不免會採取一些輔導策略,當然是請教於有經驗的專業人員,有時也會請教同行資深的教保人員,希望從她們經驗中得到輔導的資訊,沒想到她們的情況也是和我一樣,遇到類似的特殊幼兒,真的讓我們這些教保人員傷透腦筋,如果能有專業特教師協助或轉介輔導,或許對這些孩子會有更好的照顧,且對他們的學習較有幫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