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












常見的小兒濕疹性皮膚炎    嬰幼兒自出生後面臨種種環境的改變,在皮膚上可能產生種種不適的情況,其中常見的濕疹性皮膚炎有以下數種:


 



1.尿布疹


  尿布疹是一種由於長久曝露於尿布內,因尿液、糞便及腸內消化酵素所造成的急性皮膚炎,若處理不當,會併發細菌或念珠菌的感染。皮膚症狀為癢而有灼熱感及疼痛的紅斑、小泡、糜爛潰疹及丘疹,好發部位在包尿布的皮膚部份。預防及治療之道在於勤換尿布、適度曝露風乾屁股、使用溫水清洗屁股。使用氧化鋅可避免再發,也可局部使用低力價皮質類固醇藥膏,不過要避免長期使用。若併發細菌或念珠菌感染,則需加抗菌或抗黴菌藥治癒。


 



2.汗泡疹


  為慢性復發性皮膚疾病,於掌指、蹠趾側綠深部長癢性小水泡。早期通常小且深,群聚密生,有時呈水泡,晚期落屑,搔抓成苔蘚化,甚至形成疼痛皸裂結痂且糜爛。或說伴有多汗、或與情緒壓力有關,常反覆再發,間隔數週至數月。


  治療方面在早期用Bunow氏溫敷,大的水泡須引流,但不必將水泡完全打開,晚期使用皮質固醇,但效困不一定好。如果出現結痂壓痛及紅斑時,即可口服抗生素治療。


 



3.痱子


  痱子是由多量發汗而續發的皮膚症狀。為多數粟粒大紅色圓錐形小丘疹,於丘頂生小泡。會癢、有灼熱感,可續發細菌感染,好發於小兒及肥胖者,最常出現於前額、脖子周圍,好發天候為高溫、溫濕季節。預防及治療之道在於保持乾爽,可局部塗抹痱子膏,若併有嚴重感染,則需使用抗生素。


 



4.兒童異位性皮膚炎


  兒童異位性皮膚炎,常發生於手肘前凹窩、膝膕部及四肢、軀幹之易搔抓到的部位。甚癢,長丘疹,甚至糜爛、               亦常見。其癢導致搔抓,搔抓引起疹子,起疹又導致癢,而一再地癢、抓、疹惡性循環,而不易治愈。過敏原、接觸性皮膚炎、乾燥性皮膚炎、情緒壓力、環境溫度、濕度變化、皮膚感染等都會使它惡化。


  預防治療方面:一.首先避免過敏原及搔抓以打破惡性循環。二.避免洗澡次數過多、清潔劑使用過於頻繁。三.適度使用保濕乳液。四.局部使用腎上腺皮質素藥膏。五.治療次發性細菌感染。六.口服類固醇限於嚴重發作時,因長期使用副作用大。


 



5.嬰兒脂漏性皮膚炎


 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,好發於耳廓後、外耳道、眉毛、唇鼻縐摺、眼皮周圍及頭皮上,呈現黃紅落屑皮疹,並不會造成脫毛,也不會癢,覆蓋一層黃免滲出液而呈結痂狀,時好時壞,可持續好幾個月。在頭皮上的特別之為「搖藍帽」(Caodle Cap),其發生異位性體質的比率較高。


  治療方面,可以含ZP成份的洗髮精,或含元素硫、硫化硒、水楊酸或焦煤的洗劑去除,或可短期使用低力價類固醇洗劑去除,其預後佳。


 



6.嬰兒期異位性皮膚炎


  嬰兒期異位性皮膚炎,好發於耳廓後、眉毛上、脖上周圍及手肘前凹窩、膝膕部、腕關節及小腿外側部,呈現紅黃落屑皮疹、甚癢。搔抓後呈次發性變化,丘疹、糜爛結痂、苔蘚化,一般出現於出生後幾個月,通常至三到四歲間消失。治療方面以低力價類固醇藥膏及保溫潤滑劑。避免搔抓以防次發性變化及感染發生,並小心使用類固醇藥劑。焦油亦有效,但味道不佳。


  在臨床經驗中,此病的發生與嬰兒食品亦有關。有一位二個多月大的嬰兒,出生後即食用一般嬰兒配方奶粉,最近發生嚴重異位性皮膚炎。後來建議改吃低過敏配方奶粉,二個星期後,皮膚症狀明顥改善,並建議持續至六個月大,才添加副食品。這是因為嬰兒腸胃道不成熟,易直接吸收大分子蛋白質,而產生異位性皮膚炎的表現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i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