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當心愛的小寶貝放聲大哭時,許多媽咪們的第一個反應不是泡牛奶就是換尿布,其實,當小寶貝在哭泣時,媽咪們在第一時間應遵循以下3個步驟做評估,才能確保他們的健康與安全。
Step1‧觀察臉部狀況
洪依利醫師表示,2歲以下的小寶貝由於中樞神經尚未成熟的關係,較容易因哭泣時的憋氣行為產生無法呼吸、面色發黑,甚至危及性命的「憋氣症候群」,媽咪們須特別留意。此外,洪依利醫師也特別提醒媽咪們,由於憋氣症候群發作的時間可長可短,有的小寶貝可能哭鬧數10分鐘才發作,有的則僅僅放聲哭泣3秒就臉部發黑且無法呼吸,所以,一旦小寶貝開始哭泣時,媽咪們的第一件事便是立刻趨身前往觀察,才能確保他們的安全。除了臉部發黑是觀察的要點外,嬰幼兒常見的「疝氣」在發生時,也會在腹股溝處產生突出的腫塊,通常都會導致小寶貝哭鬧,甚至吐奶的情形,媽咪們要特別留意。
Step2‧查看生理需求
在確定小寶貝的安全後,媽咪們便可以開始檢查他們的生理需求,看看他們是不是餓了、冷了或是尿布濕了,至於如何縮短如此手忙腳亂的檢查時間,廖麗婘護理長表示,要從了解小寶貝的生活作息做起,特別是現在有許多雙薪家庭,家中的小寶貝白天交予保母托育,晚上才由媽咪們接回家照顧,在不知道他們何時餓了,何時又該便便了的情況下,往往會導致小寶貝已經哭到聲嘶力竭、氣力放盡後,媽咪們才找出真正原因。
Step3‧釐清病理問題
在排解可能的生理需求後,若小寶貝依舊哭鬧不休,媽咪們便要考慮到他們是否有病理上的問題(如:腸套疊、發燒),洪依利醫師表示,通常由病理因素所導致的哭泣行為,其哭聲會比平時更為高亢,甚至淒厲,只要多加留意,一般都能夠區辨出其中的不同。
洪醫師小講堂
哭泣行為影響日後人格
排除生病理因素外,小寶貝偶爾也會因心理上需要陪伴而哭泣,但許多爸比媽咪們為了怕養成小寶貝愛哭黏人的壞習慣,而放任他們持續哭泣,對此,洪依利醫師表示,此觀念是適用於較大的寶貝身上,因為,臨床上的研究顯示,若持續放任3個月大以下的小寶貝哭泣不理,會導致他們長大後易與他人疏離,甚至脾氣較為暴躁的情形,所以,原則上,3個月大以下的小寶貝若因心裡需求而哭泣時,媽咪們仍需給予安撫會較佳。